隨著國內發展,私有車輛越來越多,國內幾乎凡是較大的城市都面臨著交通問題,更何況超級城市,特別一些違規停車,車占人行道,占非機動車道,反過來行人、電車再擠占機動車道。但國內很少見到立式停車場,及專門停車場大樓,這是有什么原因造成的?而且現有路面上較大的停車場沒有普及改成立體停車場的原因?
其一是成本和收益問題,如果沒有政府支持開發商很少會去做這種事
“立體車位屬于特種設備,國家對特種設備管理有維護檢驗標準,每兩年要年檢,每個月要對主要部件進行1至2次定期保養。目前能達到檢修要求的車庫并不多,不按要求維護車庫就容易出現故障,這就導致不少地方有立體車庫卻不敢使用。無政策支持難以吸引社會投資。”
另一方面,收回建設成本的周期很長,停車場收入來源單一
“停車費為第一個小時3元,以后每20分鐘加1元。可停車電梯每上下一次,就要支付2.4元電費,再加上員工工資,每次停車的成本大約是3元。“一般情況下,每輛車平均停80分鐘,收費4元,去掉電費、人力,機器維修費都掙不出來。”
其二是目前國內車主的習慣和交通管理的問題,導致立體停車場沒有市場,很多已經建成的立體停車場都面臨著地面車滿為患,停車樓內卻空空如也的情況。
與直接把車停在路邊相比,立體停車場無疑需要更多的停車時間(雖然也就幾分鐘),很多人嫌麻煩;需要交錢,雖然不多但很多人免費午餐吃多了根本不愿意掏錢。另外車位小不好停也是許多車技不佳的車主不愿意使用立體停車場的原因。
其實說來也都是因為國內相關的交通管理不到位,車主漠視停車規則且不會受到懲罰,被縱容太多了。
針對現在總結的原因,政府部門也出臺相應的政策,南京主城區建立體停車設施,更高每車位補助兩萬元,鼓勵多種渠道參與公共停車設備建設,緩解“停車難”。武漢也出臺或將實行“有停車位才許買車”政策,為了緩解武漢“停車難”,已在大力推廣機械式立體停車設施建設,發起了“發現你身邊的停車場”活動,機械式立體停車設施已被市民認可等。
隨著政策與市場的推動,未來中國一定會大面積的出現立體停車樓、立體停車場,相較而言,立體停車場運營制度也會不斷的完善,不會出現冰火兩重天的現象。